“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是技术性变革,一定要颠覆传统的煤炭固体燃烧利用技术线路,走好减碳降碳之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有可为
“2022年我国原煤产量45.6亿吨,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如果一个国家的某种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50%,那么可认为它是战略性能源。当前我国煤炭能源的战略性地位决定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矿智能化建设尤为重要。”葛世荣说。
我国能源领域的碳排放85%来自化石能源,75%来自煤炭,燃烧1吨标准煤约排放2.6吨二氧化碳。
去年,我国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平均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时左右。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应用,进一步为发电煤耗打开下降空间。目前我国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千瓦时。
“在降低发电煤耗的同时,将固体煤炭转为液化、气化使用具有变革性意义。”葛世荣说。
据悉,作为我国最大煤企,国家能源集团一直致力于煤制油技术开发研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工艺,可生产出优质的清洁油品。该集团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有望支撑解决油品依赖进口的能源“卡脖子”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聚焦采煤变采气的技术变革,在40年前就开始做煤炭地下气化研究。试验中发现,煤炭地下气化产生的二氧化碳65%可以暂存或者留存在气化腔,如果后期能将地下气化腔暂存的二氧化碳用于生产氢气和甲醇,基本可实现近零碳排放,或者用合成气发电,从而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发电路径。现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正在进一步试验中。”葛世荣说。
“去年国家能源集团准能公司研发出纳米水煤浆发电技术,这是一项很有前景的煤电技术,试验结果是每千瓦时发电减少50克煤耗,减排127克二氧化碳。”葛世荣说,“2050年,保留2万亿千瓦时煤电,若以纳米水煤浆发电,可减少煤耗1亿吨,减排2.5亿吨二氧化碳。”
此外,煤矿智能化建设也将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支撑,未来煤矿将实现无人化开采、低碳化利用、清洁化发电、生态化修复。
安全保供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前提
“我认为新型能源体系的特点是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安全保供要放在第一位。前几年面向‘双碳’目标,重点关注的是环境安全问题,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国家能源安全问题。”葛世荣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安全而言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碳中和’,传统煤电技术的碳排放量只允许保留10%的煤电量用于电力调峰,依靠突破性技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后,清洁低碳的煤基能源可发挥更大发电作用,因而可以适当提高煤基能源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缓解风光电力不稳定而需要大规模储能的压力。”葛世荣说。他认为,在权衡我国能源安全的新形势下,须重新审视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比例问题。
“新型能源体系肯定是一个多元耦合的能源体系,核心是安全,兼顾绿色低碳,即使煤基能源或者化石能源所占比例提升,凭借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我相信依然可以保障‘双碳’目标实现。”葛世荣说,“降低能耗、提升能效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节能放在优先位置。同时,新型能源体系不能只是能源生产体系,用能体系也要参与进来,进而推动全社会减碳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