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矿业公司东荣二矿机电区的真实变化来自哪里?
机电区维加车间就是以前的机电厂,过去因人员少、技术水平低等原因,长期承担不了设备大中修任务,像转载机、溜子、乳化液泵、大功率电机和液压支架等设备都由外委来修。一部转载机,维修费用高,时间长,面对影响生产的情况,机电厂一直经营效益不好,厂里留不住人,一些技术工人纷纷跳槽,人才流失严重。
经过矿党委的研究决定,去年11月底进行了机构改革,将机电厂与选煤厂合并为机电区,分设为维加车间、筛选车间。
新任领导班子切合实际,维加车间要想走出困境,还得靠自主维修,依靠内部挖潜,利用废旧回收加工来创效,更重要的是突破承揽大中修任务这一技术瓶颈,主动为生产服好务。合理安排岗位工工时利用,使工作量饱和,依靠内部市场化合理增加职工工资收入。
两厂合并后的优势互补,此外借助外力,把退休的、转走的“技术大手”请回来。政策托底、技术托底、人心托底,职工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工作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
今年5月初,已是凌晨2点多钟了,外面还下着大雨,井下升上来一台无法作业的转载机,工人们早已等候多时,穿着雨衣、打着雨伞连夜抢修,光电焊条就用了17箱,拉到井下后立马生龙活虎,解了一线的燃眉之急,采煤队很满意。
一部液压支架,外委维修费用得五、六、万元,自己维修有一、二万元即可,给矿里节约了维修成本,维修工根据工作量又可实现个人创收。
筛选车间的维修工、岗位工、选矸工工资受影响,主要原因是工作量不饱和,那么就主动找活干,利用每天的2小时检修时段,对在选矸生产过程中捡到的锚杆、钢带、托盘、电缆钩子等废旧物品和井下丢失的材料零件进行分类挑选、弯曲平直,修复再利用后按量计价考核计入生产指标。“万众创效工作室”每月平直废旧锚杆、做钢带、钢筋梯等掘进用的支护用品,修补电缆等,今年1—6月份为矿里节省材料费40多万元,车间工人每月可增加收入800多元。
年初,这个厂立下“军令状”,全年经营指标节省外委大修费用300万元,职工人均工资达到7000元。截至8月底,就已经完成全年经营指标任务,擅长维修绞车的工人竭长友工资率先突破7000元,全区共有10多个人工资超过这个标准,个别技术骨干已经突破8000元,加上新技术推广应用还有增长的势头,真是应了那句话,“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过去的机电厂,冷风从用纸壳遮挡的窗户直贯而入,没有一盏灯的车间到了晚上黑黢黢一片。新区一成立,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就成了头等大事。
冬天在室外镶玻璃多费劲啊,手冻得僵住了,进屋暖和过来再接着镶,整个机修车间窗户全都重新安好玻璃,大门挂上了棉门帘。
过去职工没地方喝热水,自己拎着暖瓶或拿着水杯到食堂去打回来,现在修建了一个休息室,买了热水壶,职工不用出厂区也能喝上热水了。
机电区又主动向矿里申请,推行安全自主管理,以前职工在班中着装参差不齐,穿的鞋大都是平时生活中淘汰下来的旧鞋子,安全帽戴得也不好,为安全生产留下极大隐患。区班子研究,用创效工资给每人买了一双棉质防砸鞋,向矿里申请更换工作服,佩上安全帽,让职工戴在头上做安全、穿在脚上想安全。
厂大院和车间里上齐了LED照明灯,到了晚上也明亮如白昼,大门上挂着的彩灯,喜气从门里往外扩散。工人们高兴地说,真亮堂,看着心里都得劲,厂区大院照亮了,我们美好的前程也照亮了!
南四采区30层三面成了全矿的焦点,按计划要在9月底安装完好,这可是全矿的“饭碗子”工程。
机电区超前谋划,为打出提前量,要早撤、早修、早安装。于是,在两名副区长的带领下,一人带一个小班,到井下分解并组装支架,把破碎机、转载机、溜子等回撤上来的设备及时抢修,因为手头都有活儿,工人们是利用班后的四点班和零点班,加班加点来干的。
筛选车间也不含糊。当年,一条“东伦栈桥”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厂令人刮目相看,结束了类似工程由外委完成的历史,今天,他们还要建一条筛上物外运走廊,和两台地销煤装汽车皮带,建成以后,将由以往的地销煤汽车运用铲车装车改为皮带自动化,将落地煤直接运往煤仓,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运输成本,省去外委承建的高额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