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路上,煤炭转型发展着力点在哪?

来源: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21-04-13 16:28:50
【字体:




碳减排路上,煤炭转型发展着力点在哪?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背景下,能撬动煤炭未来发展的支点在哪?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或许能找到答案: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和产能结构、系统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碳减排路上的煤炭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①提升供应保障能力,让“压舱石”更稳更牢

      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让煤炭上下游压力倍增。

      “我们正深陷于一场争议中,否定煤炭作为未来低排放的一部分,忽视煤炭对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支撑作用。”去年10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世界煤炭协会联合发出倡议,号召业界同仁重塑煤炭工业的声誉和未来,支持煤炭工业发展。

      截至目前,煤炭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率从69.2%降至56.8%,但占比仍过半。

      “虽然减碳是大趋势,但在相当长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支柱能源。这个认识要到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表示。

      这样的认识是由我国资源禀赋决定的。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而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7%左右,按照当前规模仍可开发100年以上。

      何满潮指出,今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了大规模停电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规模减少煤电后,其他能源供应跟不上。支柱能源意味着一旦别的能源出问题,煤炭能顶上。

      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具体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事实上,“十三五”期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加。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宏表示,“十三五”期间,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体现了“六个增加、五个提高、四个减少、三个基本稳定”(详见链接)特征。正是这些改变,让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更加坚实可靠。

      张宏同时指出,我国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为100亿吨左右,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约占75%、14%和7%。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强度,是碳减排的重中之重。

     “从我国能源消费需求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方向来看,‘十四五’时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率将继续回落,但煤炭消费总量还将在40亿吨至42亿吨的峰值区间波动。”张宏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分析认为,宏观经济稳定向好发展,将带动煤炭需求继续增长,但国家强化节能减排等因素将抑制煤炭消费的增速。从煤炭供应看,2021年煤炭产量整体将保持增长态势,湖南、江西等地落后煤炭产能退出,增量进一步向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集中。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郭中华在《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推动煤炭科技创新发展等,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

      “只要有煤炭在,中国的能源就安全。煤炭行业应坚定地担负起国家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责任。”何满潮说。

      ②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开发布局更加优化

     《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39亿吨,到“十四五”末期,国内煤炭年产量将控制在41亿吨左右,煤炭年消费量将控制在42亿吨左右。截至2020年底,我国拥有煤矿数量约4700处,到“十四五”末期,这一数据将压缩至4000处左右,并建成智能化煤矿1000处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矿井(露天)65处、产能近10亿吨/年。

      煤炭产量提升、煤矿数量减少,意味着“十四五”期间煤矿生产将更加集中。事实上,“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正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的要求。

      从生产开发布局看,这一趋势在“十三五”期间已表现突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6%,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仅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的原煤产量就达27.9亿吨,占全国的71.5%。全国煤炭净调出省(自治区)减少到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4个省(自治区),其中前三者调出煤炭17.3亿吨左右。

      与此同时,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早前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来看,“十四五”期间,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将进一步优化,以提高保障能力。例如,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基地的定位是控制节奏,安全高效,兜底保障。晋北、晋中、晋东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神东基地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陕北和黄陇基地控制在6亿吨/年左右。

      另外,随着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未来煤炭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除了神华集团(后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两大央企外,山东、山西、甘肃、贵州、辽宁等地煤企也纷纷实施重组。战略重组后,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4家企业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前8家大型企业原煤产量18.55亿吨,占全国的47.6%,比201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其中,亿吨级以上企业煤炭产量16.8亿吨,占全国的43%。

      郭中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推动煤炭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以煤炭品种、区域和产业链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3家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10家亿吨级煤炭企业。

      张宏指出,随着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西南等主要产煤地区产量大幅下降,全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内蒙古集中,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区域性、品种性和时段性供应紧张的问题并存。“主要靠晋陕内蒙古三地产能保障全国煤炭需求,压力确实挺大。这也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加强煤炭产供运销体系建设。”张宏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0年,我国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明确提出,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谈及目前我国煤炭储备体系时,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秘书长徐亮表示,虽然煤炭上下游两端已建立了煤炭产能储备与产品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形成了“基础价+浮动价”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在保障煤炭供需方面实现了基本动态平衡,但在有效储备能力、储备基地建设布局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与行业大数据融合,构建全国煤炭产供需与主要产煤省(自治区)、主要中转地、大型企业有机结合的煤炭智慧物流网络系统。

      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碳减排贡献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给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路线图”,就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等七方面工作做出部署。

      毋庸置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绿色低碳的转型和发展道路,意味着我国将告别高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通过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和制度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碳减排必然会约束整个行业发展。但何满潮认为,这也是一次机会,将倒逼煤炭行业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在发挥能源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刘峰指出,转型需要长期的技术储备支持,“十三五”期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这一体系的完善将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各方要进一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助力煤炭乃至整个能源体系的转型升级。

      刘峰举例说,“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应组织成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机构,开展煤炭转型研究,发展低碳技术,构建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煤炭企业减碳目标数据库等。

      张宏建议,要在煤炭资源开发,煤矿生产,煤炭加工、储运等环节研究提出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具体措施;通过优化结构、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等降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建立以碳减排为目标的煤炭生产与消费协同机制,研究重点耗煤行业和企业的碳减排、碳中和战略和规划,提出碳减排实施路线图。

      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则认为,“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应贯穿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转化、综合循环等全产业链,煤炭企业绿色矿山建设应从资源开发方式、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建设等方面着手发力。

      在绿色矿山建设中,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备受关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合理控制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强度,加强矿山生态修复。

      对此,刘峰表示,中国煤炭学会等5家单位去年已联合成立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技术研究院,开展相关研究。但目前在国家层面,相关科研项目还较少,急需建立支持和激励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技攻关。

      企业层面,在实践中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鹏表示,该集团正抓紧制定2025年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推进产业低碳化和清洁化。“十四五”期间,该集团将加快推动清洁生产,建设生态绿色煤矿,到“十四五”末,原煤产量达6亿吨,全部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矿山。同时,该集团将大量推进新能源如光伏业务,逐步增加新能源占比。

      中国煤科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见中表示,“十四五”期间,该集团将攻关煤炭利用超低排放、污染物控制近零排放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领域取得突破。

      陕煤集团副总经理王世斌介绍说,“十三五”期间,该集团在低阶煤热解、煤制化学品等煤炭分质清洁高效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在煤制化学品、高端聚合物等10个方向形成单体及关联产品百余种。“十四五”期间,该集团将积极发展新产业,坚决退出弱势产业,全力构建高效协同、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减少碳排放,煤炭行业当务之急需做什么?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长桑树勋认为,应在三方面加快技术创新。一是强化煤层气高效开采技术研发应用,推动煤矿甲烷减排。二是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减少煤电、煤化工等行业碳排放。三是通过煤制油、煤制气等技术,实现煤炭低碳化利用。